~
非財會人不太管財務報表。但數據是管理的基本工具,它呈現管理與經營成果才能知道你的努力有沒成果 。賣好賣的只在達成營收目標,能同時賣好賺的及妥善控管開支才能真的獲利,這些績效需要數據的回饋。看懂數據,就能聰明工作。讀懂財務報表是企業人的基本配備。
本課程專為社交媒體愛好者、網路行銷專業人士和創作者打造,旨在教導學生如何有效地經營和發展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和TikTok等平台上的社群。我們將深入探討每個平台的特點、最佳實踐、內容創作技巧和獲客策略,使學生能夠建立有趣且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存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目標受眾,並實現線上成功。 *可自備筆電上課。
企業要邁向永續經營,除了商業策略與財務管理,更需要一套 完整且制度化的人力資源管理規章,才能確保組織的穩定發展與競爭力。本課程以「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為核心,結合選才、用才、育才、留才的制度實務,並涵蓋勞資關係與工作規則的訂定,協助學員全面理解並掌握人力資源制度規劃與執行的關鍵技巧。 課程內容將以實務案例與制度架構為主軸,從招聘甄選制度、升遷與薪酬福利制度、教育訓練與主管培訓、績效考評與獎金設計、工作規則與防治辦法等面向切入,讓學員學會如何設計、導入並落實制度,提升企業治理效能,打造高效與正向的組織文化。 ***本課程提供實體上課與遠距同步教學兩種方式,請於報名時選擇適合您的上課方式。遠距課程將使用Microsoft Teams平台,開課前會提供視訊連結。為尊重智慧財產權,課堂中請勿錄音或錄影。*** 【特別提醒】 若申請政府補助,建議選擇實體上課,以符合相關規定。
依消防法第13條第1項規定,一定規模以上建築物,應由管理權人,遴用防火管理人…」,第5項規定,非屬集合住宅之地面樓層達十一層以上建築物、地下建築物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建築物,其管理權有分屬情形者,各管理權人應協議遴用共同防火管理人,…」基此,防火管理人或共同防火管理人二者之職責相同,所受訓練並無區別。 防火管理人訓練與專業機構登錄及管理辦法第2條防火管理人或共同防火管理人應經主管機關或中央主管機關登錄之專業機構施予訓練,領有防火管理人訓練合格證書,始得充任。前項講習訓練分為初訓及複訓。初訓合格後,每3年至少應接受複訓一次。訓練時數,初訓不得少於12小時;複訓不得少於6小時。」 本課程依內政部113年2月2日台內消字第11316004431號函規定辦理。 課程時間:09:00~16:00 --- 退費標準: 本課程依據職業訓練機構設立及管理辦法第16條規定:職業訓練機構辦理訓練,除法令另有規定外,得向學員收取必要費用,並應掣給正式收據。繳納訓練費用之學員於開訓前退訓者,職業訓練機構應依其申請退還所繳訓練費用之七成;受訓未逾全期1/3而退訓者,退還所繳訓練費用之半數;受訓逾全期1/3而退訓者,不退費。
產品可靠度(Reliability)是產品經久﹝時間﹞、耐用﹝堅韌性﹞的品質特性,本課程以14小時為期程,由品質管理系統的要求條款切入,以產品可靠度保証為目標,精要的介紹推動執行全壽期產品可靠度保証之實務作法,課程中將以實例說明、介紹各項技術的執行原則、方法與目的,主要包括 (1)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品質管理系統流程導向(Process Approach)的管理要求為主軸,介紹“為可靠度而設計(Design for Reliability; DfR)”之可靠度保証概念與實務作法; (2)說明利害關係者﹝含內部顧客與外部顧客﹞需要/產品保固與產品可靠度需求的關係,並以實例介紹建立符合利害關係者需求之產品可靠度需求規格; (3)介紹產品可靠度設計植入(Design-In)﹝減額定(De-rating)與複聯(Redundancy)設計﹞技術; (4)再引用設計驗証(Verification)與確認(Validation)的概念,循序介紹產品可靠度分析驗証﹝含可靠度預估與Potential FMEA﹞、試驗驗証﹝含整體試驗規劃與複合環境可靠度試驗(CERT)﹞及產品可靠度統計分析與確認﹝含驗收抽樣計畫﹞技術與作法; (5)最後,介紹可靠度成長試驗規劃、分析與管理的概念與方法,協助工程師解決研發成效管理的實務問題。 當各層級的工作者建立共通的觀念,將對產品研發目標達成產生實質的助益,不僅提高競爭優勢,更可有助於產品改善、提高市場佔有率。 採用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可靠度保証 ─ 工程與管理技術之應用」﹝第五版﹞定價:NT$650元(ISBN 978-957-655-558-9)為上課講義
在職場任務繁忙而雜亂的情況下,資深員工或基層主管往往容易一股腦栽進細節裡,導致越忙碌越感覺不到任務的重點與工作的意義。在科技發展快速的時代,計畫力決定勝負,職場工作者要展現工作效能,單憑努力不懈還不夠,更須用對思維和手法來規劃工作,以展現效能、獲得工作成就感。 ●課程特色: 本課程規劃係綜整職場工作管理術,以系統思維引導學員學習,透過案例與課中小組研討,使學員能重新整理計畫思維,運用所學做為未來工作效能提升的助力。 ●十大管理職能:http://edu.cpc.org.tw/classcategorygroup/content/12 (歡迎上網查詢) 本課程隸屬於[十大管理職能]之「規劃力」職能構面,此系列課程皆以實務應用為導向,期引導學員將課堂學習與職場運用連結,課程進行採引導式教學、雙向溝通、小組/團體討論與實務演練等高效學習方式,以協助學員落實相關運用手法在工作上。
專案經理的職責是要實現厲害關係人的需求,透過團隊運作,整合各項資源,能夠「如期、如質、如預算?的完成專案計畫,達成組織的策略目標;但成為一位稱職的專案經理人除了專案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專案領導力的養成。 專案管理工作是一份持續精進的工作,如何成為卓越的專案經理,除了認真努力之外,更需要改變思維並學習新方法,以因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本課程擷取傳統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商業論證(Business Case)、目標和關鍵成果(OKR&KPI)之精華,除強化專案管理技能的融會貫通外,更強調透過領導力的賦權概念,將團隊凝聚在共同的目標下,透過團隊溝通,共同學習,在組織授權與賦能下達到賦權,讓團隊人人當責,掌握與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在團隊成員在自主的情況下完成專案。大家從專案需求管理、任務分解及時程管理的硬道理,輔以專案領導的軟實力,透過賦權達到當責,擴大學員的視野及更新實務操作手法,進而為個人和企業成就卓越績效,也為客戶創造出最大價值! ●課程特色: 本系列課程是依據參與專案的層級及階段性作規劃,注重實務應用的內容及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分為『初階、進階及高階』共計5門課程,透過『案例分享、分組討論、解說及練習等』引導式教學手法,以提升學員在專案規劃、執行與管理應用等的技巧並藉以落實運用在工作上。 ● 本課程非證照班,學員參訓期滿可憑本中心頒發之受訓證明,於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網站登錄PDU(專業發展學分)時數。 ●相關查詢 https://edu.cpc.org.tw/classcategory/content/172 (專案管理實戰系列) http://edu.cpc.org.tw/classcategorygroup/content/12 (十大管理職能系列)
上課日期:115/10/14.21.11/4.11/11(每周三)9:00-17:00 中國生產力中心1999年起,再度蟬連JITA(日本產業訓練協會)獨家授權「MTP管理課程的訓練與中文教材出版」,全新【第13次修訂版】於2019年1月起正式在台上市! 自1957年以來,MTP課程歷經平均每五年修編一次,完整性最高,產業適行最強,是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一套管理課程,素有「Mini-MBA」之稱。在日本,超過90%的上市、上櫃公司的中高階主管皆受過MTP課程專業訓練,在亞洲累計已超過數百萬人接受MTP培訓。 MTP課程在台灣已成功深耕30年,深受企業界好評,接受過本訓練的標竿企業主管,已超過5萬名,被尊崇為最完整、產業適應性最高的企業主管必修課程,對企業界的貢獻有口皆碑。 課程收益: ‧學會工作管理技能,懂得目標管理、計畫管理、協調與控制力,提升部門績效; ‧做好團隊管理,不斷自我管理,善於識人、用人,打造高效團隊,激發下屬士氣; ‧明確中層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角色,管理應有的思維理念,職業化程度如何,做一名稱職的管理者; ‧提高領導能力、溝通能力、授權與激勵能力、懂得知人善用、培養人、激勵人、發展人、留住人; ‧掌握因人而異的情境領導方法,培養領導者良好的管理風格,提高領導效能,打造長久的影響力。
問題是企業經營的一部分,如何透過工具分析問題掌握核心,以得到再發防止甚至預防再發的目的。 客訴必須善用工具以及建立三現的思維邏輯,本課程透過對的觀念,展開對的事情,讓調查的結果直搗問題的核心,運用製造業多種情境客訴案例,讓學員參考與思考。 ***本課程提供實體上課與遠距同步教學兩種方式,請於報名時選擇適合您的上課方式。遠距課程將使用Microsoft Teams平台,開課前會提供視訊連結。為尊重智慧財產權,課堂中請勿錄音或錄影。*** 【特別提醒】 若申請政府補助,建議選擇實體上課,以符合相關規定。
職工福利會在企業中扮演著凝聚向心力、提升員工滿意度與促進勞資和諧的重要角色。本課程以「職工福利會運作與福利方案設計」為核心,帶領學員全面理解福利會的職責與理念,並深入探討福利金條例之提撥與運用、組織規章的建立及法規遵循。課程內容涵蓋年度預算與工作計劃的擬定、福利金帳務與收支管理、福利社營運規劃,以及各級幹部的職責分工。透過實務案例研討,學員將能掌握福利方案設計與推展的實務技巧,培養有效管理與創新規劃的能力,進而提升員工參與度,為企業營造更具凝聚力與幸福感的工作環境。